内容标题10

  • <tr id='DZQoku'><strong id='DZQoku'></strong><small id='DZQoku'></small><button id='DZQoku'></button><li id='DZQoku'><noscript id='DZQoku'><big id='DZQoku'></big><dt id='DZQoku'></dt></noscript></li></tr><ol id='DZQoku'><option id='DZQoku'><table id='DZQoku'><blockquote id='DZQoku'><tbody id='DZQoku'></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DZQoku'></u><kbd id='DZQoku'><kbd id='DZQoku'></kbd></kbd>

    <code id='DZQoku'><strong id='DZQoku'></strong></code>

    <fieldset id='DZQoku'></fieldset>
          <span id='DZQoku'></span>

              <ins id='DZQoku'></ins>
              <acronym id='DZQoku'><em id='DZQoku'></em><td id='DZQoku'><div id='DZQoku'></div></td></acronym><address id='DZQoku'><big id='DZQoku'><big id='DZQoku'></big><legend id='DZQoku'></legend></big></address>

              <i id='DZQoku'><div id='DZQoku'><ins id='DZQoku'></ins></div></i>
              <i id='DZQoku'></i>
            1. <dl id='DZQoku'></dl>
              1. <blockquote id='DZQoku'><q id='DZQoku'><noscript id='DZQoku'></noscript><dt id='DZQoku'></dt></q></blockquote><noframes id='DZQoku'><i id='DZQoku'></i>

                安徽工◣业大学主页

                安徽工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专业

                培养具备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工设备、动力设备、低温制冷装置、新能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管理、以及环境保护、能源高效清洁利用①等方面具有综合运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支撑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2年入选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拥有安徽省“能源转换与利用”创新团队和“燃烧新技术与高效换热实验室”马鞍山市重点实验室。

                本专业注重加强与国外(地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与俄罗斯科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近几年相继与美国普渡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台湾中原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这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促进和帮助。

                自1979年成立本专@业以来,已累计培养了2400多名优秀本ξ 科毕业生,多数已成为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本科就业率达96%,毕业生就业涉及的行业包括:冶金、电力、化工、建筑、机械、航天航空、制冷、食品加工以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2017年考研达线率39%,优♂秀毕业被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名『校录取。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授7人,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15人;博导4人,硕导16人;安徽省领军2人,皖江学者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选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坛新秀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85%以上。近3年获得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的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卐和教材2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