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15

  • <tr id='C1yhXA'><strong id='C1yhXA'></strong><small id='C1yhXA'></small><button id='C1yhXA'></button><li id='C1yhXA'><noscript id='C1yhXA'><big id='C1yhXA'></big><dt id='C1yhXA'></dt></noscript></li></tr><ol id='C1yhXA'><option id='C1yhXA'><table id='C1yhXA'><blockquote id='C1yhXA'><tbody id='C1yhXA'></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C1yhXA'></u><kbd id='C1yhXA'><kbd id='C1yhXA'></kbd></kbd>

    <code id='C1yhXA'><strong id='C1yhXA'></strong></code>

    <fieldset id='C1yhXA'></fieldset>
          <span id='C1yhXA'></span>

              <ins id='C1yhXA'></ins>
              <acronym id='C1yhXA'><em id='C1yhXA'></em><td id='C1yhXA'><div id='C1yhXA'></div></td></acronym><address id='C1yhXA'><big id='C1yhXA'><big id='C1yhXA'></big><legend id='C1yhXA'></legend></big></address>

              <i id='C1yhXA'><div id='C1yhXA'><ins id='C1yhXA'></ins></div></i>
              <i id='C1yhXA'></i>
            1. <dl id='C1yhXA'></dl>
              1. <blockquote id='C1yhXA'><q id='C1yhXA'><noscript id='C1yhXA'></noscript><dt id='C1yhXA'></dt></q></blockquote><noframes id='C1yhXA'><i id='C1yhXA'></i>

                北京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大学 > 新闻公告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1997:为了新的世纪——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九二级本科班

                2018-12-14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40年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是如何见证北大发展变迁,讲述北大故事的?本网编辑部特开设【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专栏,选取与北大师生校友相关的40篇《人民日报》代表性报道(从1979年到2018年,每年选取一篇),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北大发展变化的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40年来,《人民日报》上与北大师生校友相关的报道有数千篇,我们仅从中选取了40篇代表性的报道。何谓代表性的报道?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加上时间有限、认知有限,选取的内容难免有一孔之见,难免有失偏颇,希望读者诸君ぷ指正。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1997年5月4日第5版 教育·科技·文化】

                这是北京大学一个闪光的班级:5年前,来自各地的49名学生意气风发地融入北京大学的激流中,组成了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92班。

                回首五个春华秋实,49颗心中都珍藏着一份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

                凝聚力

                这个班级在各个方面最优秀的同学几乎都是党员:

                学习最刻苦、成绩最出色的是党员:学习成绩3年累计排名前15人中11人为党员;被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10名同学中,有8名是党员;考研待取的6人中,有4人是党员;获市级@ 三好学生、优秀三好生标兵、优秀三好生等17项综合奖励的学生中,党员占据12项次。

                要求自己最严格、表率作用最突出的还是党员:义务劳动,党员全都参加;献血,党员全部参加体检,合格者,全部无偿献血……

                党员李琥同学每学期专业课成绩在90分以上,六次荣获国内外各类奖学金,已有三篇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他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日语五门外语,大二时在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1995年4月,党员方利平同学刚献完血不久,便参加校运动会,当她以第三名的成绩冲过终点时,她晕倒了。也是在那一次献血时,党员叶海林同学由于转氨酶偏高失去了献血的机会,经过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的等待,第二年他终于完成了奉献200cc血液的心愿。

                …………

                共同的信仰和信念,共同的探索和追求,把他们凝聚在一起。他们争先进,比贡献,让荣誉。李琥将“董氏东方奖”让给党员史哲,史哲又让给别的同学;评“优秀毕业生”,张菁同学主动让了。史哲把自己的奖学金悄悄送给贫困同学;张菁把第一次三好学生奖金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在国政92班党小组的讨论记录和1995-1996学年度积极分子上交的147份思想汇报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和深刻理解,也感受到他们对人生、社会、国家等问题的关心和思考。从1994年第一次发展新党员至今,这个班共有21名同学☆加入了党组织。

                术业专攻

                国政92班经过一年的军训进入北大三四个月后,所有任课教师就已形成了共识:这是一个学风优良、素质高的班级。

                4年来,全班同学的专业课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6人系统辅修了法律学,5人系统学习了经济学;62人次获市级三好学生和国内外奖学金等奖励;在全国、全市、新闻单位、高教系统等举办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体育比赛、辩论比赛中该班同学共获得奖励、奖杯、奖状244个;两人在全市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比赛中名列前茅;该班3次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称号。

                92班同学4年共在杂志上发表过9篇论文,共参编、参著了23本书,约数十万字。其中论文有,陈忠卫同学的《从犹太复国主义的缘起看其国内政治内涵》,方琦的《小析东北亚地区集体安全机制》,李琥同学的《论主权平等原则的现实意义》《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国际政治意义》。著作如叶海林的《俄罗斯帝国的沉浮》,林征、童庆安的《怎样欣赏古典文学名著》,张淑成和伍家春的《中国百位名人访谈录》等。

                塑一个精神家园

                92班也用自己的行动展现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他们培养高品位、高层次的班级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完善人格,形成了讲道德、讲理想、讲修养、讲责任、讲奉献的意志和品质。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活动中,92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如参观毛主席纪念堂、香港回归倒计时牌、近代中国陈列展、“一二·九”运动纪念碑等。

                围绕爱国主义和文明修♂身的主题,92班组织开展了9次大型义务劳动。他们先后到院会议室、资料室、学校静园、未名湖、中关园等地方义务劳动,为老师们创造出了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表达了他们的尊师之情。

                “我常常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友爱和关怀的集体中感到幸运。如果说自己曾取得过一点『成功的话,我要说这成功中的每一份也同样浸透着周围老师和同学们的汗水。”李琥同学真诚地说。

                作为北大学生的代表,92班的同学多次接待来自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来宾,介绍北大发展状况,宣传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展现了我国新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受到了学校外事部门的多次表扬。

                藏书之丰可列为92班的一个奇观。全班49人,藏书总量约达16000本,最多的宿舍达到4200本。

                他们不无骄傲地说:“许多世界一流的名篇名著都能在我们的书架上找到。”

                把人民放在心中

                北大燕园回荡着时代的声音,年轻的北大学子们和民族时代的脉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92班同学们身上透出了时代的气息和强烈的使命感。

                利用假期的时间,这个集体的所有49名成员分赴全国各地开展或长或短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访机关、下农村、进厂矿,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接触和体验,写出了50余篇调查报告。这些报告多数都反映了所调查单位、地区的基本情况,显示了同学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表现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的程度,以及他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我渴望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这是92班学生发自内心的誓言。他们亦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付诸实践。临近毕业,班上有6位优秀毕业生要求加盟国有大中型企业、下基层和支边,到这些条件并不优厚却急需人才的单位去建功立业。(文/魏国英 张黎明 史继中 董洪亮)

                原文标题:1997:为了新的世纪——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九二级本科班(人民日报1997年5月4日 第5版 教育·科技·文化)

                专题链接: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

                相关链接:1979:发扬“五四”革命精神——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照片剪辑

                ?1980: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981:“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2:马寅初同志遗体在北京火化

                ?1983: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隆重举行

                1984:“小平您好”——知识分子的心声

                ?1985:著名高等学府呈现学术繁荣局面

                ?1986:加强︾理论研究 注重现实问题

                1987:北大学生寒假参加社会实践收获多

                1988:北大应用技术研究展示实力

                1989:华光激光照排系统日臻完善

                1990:未名湖连中南海

                1991:北大千余名学生申请入卐党

                1992:北大基础科研形成新格局

                1993: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散记

                1994:迎接新世纪的辉煌——记北京大学跨世纪人才工程

                1995:北大人生观教育有新意

                ? 1996:北大图书馆新馆开工建造

                编辑:麦洛

                责编:白杨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1997:为了新的世纪——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九二级本科班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