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23

  • <tr id='efu29d'><strong id='efu29d'></strong><small id='efu29d'></small><button id='efu29d'></button><li id='efu29d'><noscript id='efu29d'><big id='efu29d'></big><dt id='efu29d'></dt></noscript></li></tr><ol id='efu29d'><option id='efu29d'><table id='efu29d'><blockquote id='efu29d'><tbody id='efu29d'></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efu29d'></u><kbd id='efu29d'><kbd id='efu29d'></kbd></kbd>

    <code id='efu29d'><strong id='efu29d'></strong></code>

    <fieldset id='efu29d'></fieldset>
          <span id='efu29d'></span>

              <ins id='efu29d'></ins>
              <acronym id='efu29d'><em id='efu29d'></em><td id='efu29d'><div id='efu29d'></div></td></acronym><address id='efu29d'><big id='efu29d'><big id='efu29d'></big><legend id='efu29d'></legend></big></address>

              <i id='efu29d'><div id='efu29d'><ins id='efu29d'></ins></div></i>
              <i id='efu29d'></i>
            1. <dl id='efu29d'></dl>
              1. <blockquote id='efu29d'><q id='efu29d'><noscript id='efu29d'></noscript><dt id='efu29d'></dt></q></blockquote><noframes id='efu29d'><i id='efu29d'></i>

                天津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大学 > 新闻公告 >

                新华每日电讯:“造地震”的追梦人

                2021-10-01 0 新闻公告 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新华每日电讯》 (2021年9月29日 10版)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白佳丽、宋瑞)

                “未来,这里也许总发生着‘8级地震’,但不远处的校园仍会风平浪静。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里,青年学者燕翔指着约10层楼高的巨型钢结构建筑畅想。

                这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ω 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被誉为继“中国天眼”、广东散裂中子源等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十年来,一批“造地震”的青年学者,攻克一个个科学难关,用担当散发青春之光芒。

                海报制作:方金洋

                十年磨○一剑:“造地震”的年轻团队

                为什么要“造地震”?

                “汶川大地震的伤亡令人痛心。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为我们遮风避雨的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天津大学青年教师燕翔说。

                但∩科研的第一步,就卡在了研究平台的制约上。“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用以开展抗震模拟研究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因其规模较小或实▆验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燕翔解释。

                于是从2008年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们坚定了一个信念:建立一个能“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从能不能,到怎么能,从理论到实践,经过科学家们十ㄨ年酝酿,以及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 批复立项。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

                “我们这个设施占地100亩,最大埋深达18米,地上钢结构高38米,超过10层楼高。在设施◎内部可以建一个5层楼高的真实建筑,看它在我们的模拟地震中会发生什么。”燕翔说。

                而推动项目一步步取得进展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6岁。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燕翔说。

                6月,大型振动台钢结构屋架拼装々现场。(受访者供图)

                实践出真知:住在◤工地的两年

                28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

                “我已经在工地住了近2年时间。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记录一个孩子的成长。”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设管理办公室工程管理部卐成员、天津大学青年≡教师何金明说。

                从2019年10月项目动工伊始,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几个“大件”。每周←只有项目例会时,他才能“走出工地,看看世间的繁华”。“一到冬天,我住的〇活动板房里的温度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

                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生活的难题容易克№服,建设的难题则需要“逢山开路,遇水修桥”的智慧。

                “我们常说,这个项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何金明说,因为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所以我们日常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何金明和参与现场建设的工人们成了紧密合作的好友。“我们在科学层面及时解决问题,工人们在实践中现场检验,我喜欢和』他们聊天,他们的经验非常多。”

                对于“造地震”,最重要的是“打地基”,所谓“地基不稳,实验不准”。因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可能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

                “我们要★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物经历‘地震’,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别的,难度可︽想而知。”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刘铭劼解释说。

                为了精准,在∮去年的地下施工阶段,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将近300人明※确分工,团队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的影响,才〓能确保地下特大设备基础的一体性。”刘铭劼说。

                同步伴成长:用科学护佑生命

                远眺工地,雏形已现,巨大的钢结构建筑挺立在天津大学的一角。2024年,它将完全建成投入使用。

                “设施建成▲后,可以再现地震中真实的建筑破坏过程,还能评估建筑破坏时内部管线、电气损坏造ぷ成的火灾等次生灾害风险。”燕翔说。同时,它还将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模拟复杂波浪、海流环境的⊙水下地震模拟装置。

                “它将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海上风电↑等‘超级工程’保驾护航。”说到这里,燕翔的语气里全是自豪。

                今年,刘铭劼和同事们一起参观了位于唐山市的唐山抗震♂纪念馆。“在纪念馆参观时被深深触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把百年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平地,24万人遇难,天津也有伤亡。如今我们在做的,就是想让城市更加安全,想让建筑更加牢@ 固,想让悲剧不再发生。”

                “我们现①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项目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建好之后,用得好才是关键。”刘铭劼说。

                未来,这一大科学装置不仅能够用科学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的转变,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它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新华社:“造地震”的追梦人 - 新华社客户端 (xinhuaxmt.com)

                (编辑 刘晓艳 张铭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新华每日电讯:“造地震”的追梦人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