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1

  • <tr id='NBMhwd'><strong id='NBMhwd'></strong><small id='NBMhwd'></small><button id='NBMhwd'></button><li id='NBMhwd'><noscript id='NBMhwd'><big id='NBMhwd'></big><dt id='NBMhwd'></dt></noscript></li></tr><ol id='NBMhwd'><option id='NBMhwd'><table id='NBMhwd'><blockquote id='NBMhwd'><tbody id='NBMhwd'></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NBMhwd'></u><kbd id='NBMhwd'><kbd id='NBMhwd'></kbd></kbd>

    <code id='NBMhwd'><strong id='NBMhwd'></strong></code>

    <fieldset id='NBMhwd'></fieldset>
          <span id='NBMhwd'></span>

              <ins id='NBMhwd'></ins>
              <acronym id='NBMhwd'><em id='NBMhwd'></em><td id='NBMhwd'><div id='NBMhwd'></div></td></acronym><address id='NBMhwd'><big id='NBMhwd'><big id='NBMhwd'></big><legend id='NBMhwd'></legend></big></address>

              <i id='NBMhwd'><div id='NBMhwd'><ins id='NBMhwd'></ins></div></i>
              <i id='NBMhwd'></i>
            1. <dl id='NBMhwd'></dl>
              1. <blockquote id='NBMhwd'><q id='NBMhwd'><noscript id='NBMhwd'></noscript><dt id='NBMhwd'></dt></q></blockquote><noframes id='NBMhwd'><i id='NBMhwd'></i>

                清华大∑ 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清华大学 > 新闻公告 >

                【清华☉名师谈学风】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2019-04-09 0 新闻公告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在我所著《新原人》(人性新论)里,我说过自己的看法: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于当他做什么」事时,他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什么事,并且自己意识到,是在做这件事。正是这种理解和自我意识使人感到他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人的各种行动带来了人生的各种意义;这ζ些意义的总体构成了我所称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们可能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对这些事情的认识和自我意识不同,因此,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意义也不∞同。每个人有他的生命活动的范围,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完ω 全一样。尽管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我们仍可以把各种生命范围归结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1946年5月3日,西南联大结束之际,联大中文系全体实施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维遹、余冠英、王力、沈从文

                一个人可以按照他的本能或社会习俗而生活。这样的人好↙像儿童或原始社会中的人,他们做各种事情,而对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自觉,或并不真正意识到它的意义。因此,他所做的对自己并没㊣ 有什么意义,这种人生是▆“自然境界”的人生。

                还有一种人」,他有私,时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这不一定表明他就是全然不讲道德。他也可以做△一些于别人有益的事情,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自己㊣ 的好处。因此,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对他自己来说▆,都是“有用”的。他的人生境界可以称作“功利境界”。

                还可能有些人,懂得世上并不是只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它是一个△整体,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的理解,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①社会的好处;或者用儒家的话来说,他行事为人□ 是为义,而不是为利(“正其义而不谋其利”),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都具◆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可以称之为“道德境界”。

                最后,人也可以达到一种认识:知道在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还是宇宙的一个成员。就社¤会组织来说,他是一个公民,但他同时还是一个“天民”,或称“宇宙公民”。这是孟子早已指█出的。一个人具有这样的卐意义,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意识到,这是为宇宙的好▅处。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自觉地这样做。这种理解和自觉使∑ 他处于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我称之为在精神上超越人◥间世的“天地境界”。

                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①状态,后两种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是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自然境界是最低级的存在,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稍高一点,更高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这样排列是因为,自然境㊣界的人生不需要对人生有任何理解和自我意识;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需要有一点对人生的理解和自我↓意识;天地境界需要的人生理解和自我意识则最高。道德】境界所讲求的是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所讲求的则是超越道德的价值。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1928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秘书长、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代理校务会议主席、校务会议临时主席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注: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八∩章“人生的境界”一节,该书为冯友兰1946年至1947年以英文所著,后有多种他人翻译版本。

                供稿:校史馆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清华名师谈学风】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