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8

  • <tr id='8VgoRi'><strong id='8VgoRi'></strong><small id='8VgoRi'></small><button id='8VgoRi'></button><li id='8VgoRi'><noscript id='8VgoRi'><big id='8VgoRi'></big><dt id='8VgoRi'></dt></noscript></li></tr><ol id='8VgoRi'><option id='8VgoRi'><table id='8VgoRi'><blockquote id='8VgoRi'><tbody id='8VgoRi'></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8VgoRi'></u><kbd id='8VgoRi'><kbd id='8VgoRi'></kbd></kbd>

    <code id='8VgoRi'><strong id='8VgoRi'></strong></code>

    <fieldset id='8VgoRi'></fieldset>
          <span id='8VgoRi'></span>

              <ins id='8VgoRi'></ins>
              <acronym id='8VgoRi'><em id='8VgoRi'></em><td id='8VgoRi'><div id='8VgoRi'></div></td></acronym><address id='8VgoRi'><big id='8VgoRi'><big id='8VgoRi'></big><legend id='8VgoRi'></legend></big></address>

              <i id='8VgoRi'><div id='8VgoRi'><ins id='8VgoRi'></ins></div></i>
              <i id='8VgoRi'></i>
            1. <dl id='8VgoRi'></dl>
              1. <blockquote id='8VgoRi'><q id='8VgoRi'><noscript id='8VgoRi'></noscript><dt id='8VgoRi'></dt></q></blockquote><noframes id='8VgoRi'><i id='8VgoRi'></i>

                南京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大学 > 新闻公告 >

                [“熔炉工程”建设推进大会交流]童星:学术型人才培养体会

                2019-12-19 0 新闻公告 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

                童星讲话 (佘治骏 摄影)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就是要运用科学知识技能培养为国服务、为民造福的栋梁之材。我从事教师这份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38年了,带出了70名博士、近80名学术型硕士和近百名MPA学生,其中有6人获评“长江学者”称号(含青年长江学者2人),有3人在本校本院任职。他们这几人是自己成长起来的,而我只是在他们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点指导作用。下面,我将从观念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学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观念

                (一)如何看●待师生关系

                第一种说法是把师生关系看作一种职业关系,比如禁止师生恋爱、禁止收受学生红包。但在这种职业关系中,教师掌握着一定的职权,和学生之间容易形成不平等的地位关系。第二种说法是把师生关系看作一种雇佣关系。由于学生需要缴纳学费,学校也会发∞放给学生一定补贴,因而存在学生称呼老师为“老板”的现象,我认为这种情况在人才培々养中应该坚决杜绝。把师生关系看作是职业关系,有利于教学管理,却不适用于人才培养;把师生关系看作是雇佣关系,则是一种扭曲,对人才培◥养极为不利,比如师生之间可能为争名夺利而产生学术纠纷,这就是雇佣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认知的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师徒Ψ关系,二是父子关系,我更加赞成后者。师徒关系中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是所有的师傅都能做到毫无保留、倾囊而授。而在父子关系中,可以说没有一位父亲↘会对孩子有所保留,也没有父亲不愿意看到孩子超过自己,所以“师父”的“父”用的是“父亲”的“父”。父子关系就表明了爱,老师一定要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教好学生。“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这一条是始终适用的永恒法则。以我自身为例,我最大的学生【比我小10岁,最小的学生比我小40岁,平均一般都比我小20-30岁,在我的眼中,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的第一个硕士生的夫人被牵扯到了一件冤案中,且相关证据表明她的确遭受了冤屈,于是我倾尽全力帮她上访,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帮她翻案。除了帮助与爱护学生以外,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榜样,追求真理,坚持原则,保持风骨,抵制不正之风与不端行为,不做任何触碰底线的事情。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儒家恕道的体现。在教学之中,我便是坚持这样的原则并加以延伸,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还要“己所欲,勿强加于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各有各的活法,老师对于学生一定要有父亲一般宽容的胸怀。

                (二)一视同仁还是区别对待

                我认为,在管理上应当以一视同仁为主,辅之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区别ω 对待,所有的决定和调整的方案都能够经得起社会舆论的监督,即可以和敢于公开。学生培养上的区别对待则是必不可少的。孔子云“因材施教”,今天仍然适用。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如心理承受能力、学科背景、求学目的等确定具体的培养方案。还是以我自身为例,我一开始的研究方向是社会学,后来↙转为公共管理,报考我的学生里却有经济学背景、政治学背景、外语背景、数学背景等学科背景比较复杂的学生;他们求学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从各人的实际出发分别培养,提出学业上的具体要求,指导他们读些什么书、选哪些课程,发表论文是多好还是少好,具体的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

                (三)指导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指导的本质既在于“导”,更在于“指”。本科生、硕士生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带着学生开展研究,这叫“导”,而对于博士生而言,老师往往从旁协助,在后指点,告诉他哪条路可以继续往前推进,这就是“指”。除了要让他们信一些基本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因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敢于怀疑一切。我听到学生讲话后,一般会问两句话:第一,“真的吗?”,第二,“证据在哪里?”,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风。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应当针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要时常让他们思考三样东西。一是需求,既包括国家、社会的需求,也包括学校、学院的需求,二是本人的兴趣,三是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特长、积累,从而在需求、兴趣、积累这三者中不断调整,求得聚焦、重叠,以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与职业生涯。比如,跟着我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却在行政管理、政治学领域已经小有成就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既能达到社会学博士的水平、又不影响其在原有学科的发展,我就用社会学的办法指导研究行政管理、乡村治理的学生,让他在乡政、村治¤之间按照强弱分为四种类型,即强乡弱村、强乡强村、弱乡强村、弱乡弱村,然后通过寻找四个典型个案,研究它们的特征和治理方法;指导研究政治学的学生以现代性研究(这是政治学与社会学共同的对象)为选题,从而两全其美。这些学生毕业后,我还继续指导他们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课题,甚至是职业生涯和学科方向的确定。

                二、实际操作

                (一)招生

                我在招生中基本面向在职教师和应届学生,不招收缺乏学术背景的官员和老板。在面试考核中强调悟性要高、身体要好、家务要少。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琐事缠身、身体不好还要忙工作,势必做不好学问。人才培养首先要把好选才关。

                (二)培养

                培养要从选课抓起。在导读课程中要开设一些关于学科开山之作、转向之作、分流之作、补白之作的课程。只有了解了这些基础内容,对于这个学科才有更好的把握。另外,经常开展一些检查、交流和讨论活动,注意强化学科意识,培养跨学科研究精神。在研究问题时,学生仅仅明确自身所学学科是不够的,还需要借鉴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一般的科研强调以问题为导向,而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我觉得既要以问题为导向,又要以学科为依据。不以学科为依据,是做不好学术研究的。

                (三)论文写作

                首先,学生的所有论文选题都是自己选定的,我从不进行指派,选题确定后我会告诉他们能做或者不能做,继续做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如果个别学生真的没有题目可选,我才会选取我承担的一些国家重↓大课题的部分分块让他研究。学生自选的题目往往和他的实践、专业有关联,整版抄袭、复制的可能性较小,如果纯粹按照雇佣关系来处理,直接分配任务〗交付给他,则难以保证完成的质量。其次是开题,我主要请开题学生的师兄来参加,包括已经毕业、在高校任职的师兄。他们与师弟有着相似的研究方向,有足够的发言权,且认真⌒ 负责,效果非常好。最后,在论文实际撰写过程中,还要经常检查督促学生,最后定稿前要逐字逐句地审阅一遍,对学生负责。

                谢谢大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熔炉工程”建设推进大会交流]童星:学术型人才培养体会

                相关推荐

                标签